中新網(wǎng)上海6月27日電 (記者 許婧)第29屆上海電視節(jié)白玉蘭獎紀錄片單元評委魏克然、蕭寒、范·贊特沃特等國際知名導演26日受邀來到上海交通大學,與100多位來自上海各大高校的學生、海外留學生,以及來自各行各業(yè)的紀錄片愛好者們進行分享交流。
“在評選過程中,我們首先遵循了委員會的評選章程,同時我們幾位評委設立了共同的評選目標。”針對本次白玉蘭獎紀錄片單元的評選過程,印度導演、制片人魏克然作為第29屆上海電視節(jié)白玉蘭獎紀錄片單元評委會主席分享說,“第一,本次的紀錄片單元歸屬于上海電視節(jié),因此作為電視作品的角度是我們評判的標準。第二,希望作品能夠在比較艱難的情況下應對挑戰(zhàn)和困難,同時非常重要的是讓作品更加接地氣,能夠和觀眾無縫連接。第三,作品的主題要和我們的時代息息相關,無論是在中國的背景還是在其他國家的背景之下,作品都能夠建立起對話,這種對話可能是發(fā)生在代際之下,或者是跨文化的!
與會的幾位導演熱情分享了自身創(chuàng)作經(jīng)驗,交流了紀錄片行業(yè)現(xiàn)狀,并探討未來發(fā)展趨勢。
BBC制作人邁克爾·岡頓為觀眾分享了其團隊拍攝到的罕見的野生動物的畫面和自己對動物類紀錄片的深刻洞察。
在邁克爾·岡頓看來,拍攝動物跟拍攝人物的紀錄片不一樣,有一個根本性的不同,就是動物是沒有辦法為自己說話的,“所以我需要作為動物的翻譯,需要用鏡頭把動物的情感和遇到的挑戰(zhàn),轉(zhuǎn)化出來讓觀眾理解,所以講故事的類型不一樣。我們需要在物理的距離上靠近動物,同時要在情感上靠近動物,這兩個都做好了是非常有影響力的作品!
魏克然制作了800多部關于中國的紀錄片和1000多部關于亞洲的紀錄片。他強調(diào)了跨文化交流對紀錄片行業(yè)的重要性。他認為,每部紀錄片都有自己的目的所在,也能夠?qū)⒂^眾帶到一定的目的地,能夠加深對一個主題或一個題材的深入研究,同時也能交到朋友,“我一直覺得紀錄片可以永恒地去反映一些主題”。
荷蘭紀錄片導演范·贊特沃特認為永葆熱情是他留在紀錄片行業(yè)的重要原因。
蕭寒的代表作《我在故宮修文物》被年輕觀眾視為“年度最值得推薦與收藏的紀錄片”。當天,他分享了拍攝《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心路歷程,“在接觸到故宮的修復師之前,我也不知道故宮里有這樣的職業(yè)存在。但是當你接觸到他們,他們的故事是非常打動人的。我知道他們故事的那一刻就被抓住了。我覺得人性是相通的,這樣的故事、這樣的情感一定會傳遞給更多人。我覺得這一點非常重要。”
分享環(huán)節(jié)后,在場同學和觀眾積極提問,與導演們熱烈交流。
“在拍攝紀錄片的過程中,導演的控制力如何把握?”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波蘭留學生Anna Maria Wen向嘉賓們拋出這個問題。
對此,邁克爾·岡頓認為可以在剪輯編輯的過程中獲得掌控感,但要盡可能地拍攝想要拍攝的目標畫面,并在之后的剪輯中去控制。范·贊特沃特推薦通過腳本和臺詞進行嘗試,并且現(xiàn)實當中可能會有更多的意想不到的驚喜。蕭寒提出,根據(jù)不同的選題和不同的人物故事,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實現(xiàn)控制力,“在你真正剪輯節(jié)奏的時候去控制故事的走向就好了!
當天,由上海交大媒體與傳播學院、上海交大紀錄片中心承辦的第29屆上海電視節(jié)“白玉蘭對話”電視紀錄片大師班在上海交大舉辦。上海交大媒體與傳播學院黨委書記彭大銀表示,希望通過舉辦紀錄片大師班活動,為同學們、紀錄片從業(yè)者、愛好者們提供一個學習、交流、合作的平臺,共同推動紀錄片藝術(shù)的繁榮與發(fā)展。(完)
注:請在轉(zhuǎn)載文章內(nèi)容時務必注明出處!
編輯:王丹沁